您的位置:生活遨游 > 便民生活 > 上海生活 > 6600多人在这里写下遗嘱 还有那些没能说出口的爱与牵挂

6600多人在这里写下遗嘱 还有那些没能说出口的爱与牵挂

 

 

遗嘱,是一个人留给世界的最后一封“信”。对其他人而言,“信”的内容是格式化的法律用语。但对“收信人”,也就是遗产继承人来说,却是一份沉重的嘱托、一腔难舍的爱念。

 

 

这里是位于长宁区虹古路的中华遗嘱库上海分库,成立于2017年11月,迄今已累计保管6604份遗嘱。清明前夕,《十分上海》摄制组来到这里待上8小时,与前来办理登记的人们聊一聊他们的“人生遗言”。

遗嘱库提供的是法律认可的自书遗嘱加见证人模式,60岁以上的老人可以免费办理,手续简便有效。来遗嘱库登记的老年人需要具备听说读写能力,通过精神评估后进入“密室”录像。

 

 

76岁的戴阿婆今天是和老伴一起来的。她说,房产自然是留给儿女,但如何处置,老两口想和儿女们做一个约定:“房子只住不卖,因为这不是一笔钱,而是一个港湾,是爸妈一生奋斗得来的,希望他们也能继承这个精神,把这个家打理好。”“只住不卖”,这四个字的背后,是老人对于这个家,最后的眷恋和守护。

 

 

72岁的张老伯正在写“幸福留言卡”,这是中华遗嘱库推出的情感服务,为的是替老人们在他们身故后,向其家人传递遗嘱以外的劝慰和关爱。张老伯觉得,这个方式特别好:“亲爱的孩子……这些话平时不好意思说,那就在这里说。”“在我眼里,他永远是我的孩子。这些年他给我带来的幸福,我们互相的关心,我都能感受到。希望他好好做人,关心自己。”这些发自内心的朴实话语,字字令人“泪目”。

 

 

《白皮书》的数据显示,99%的“幸福留言”内容都是老人对后人的祝福与嘱托,涉及自己身后事的仅占1.04%。老人最关注的并不是财产,而是希望家庭和睦、家人幸福。

 

 

75岁的顾阿婆刚办完所有手续,如释重负。她说,终于不用每次出门旅游前,偷偷在纸上写好遗嘱了,可以放心地出门“浪”了。顾阿婆想把遗产留给外孙,但她说,继承了遗产,就是继承了一份责任,在家庭成员遇到困难的时候,要挺身而出,伸出援手。

 

 

采访接近尾声,我们深切地感受到,订立遗嘱已经不像几年前大家印象中的那样,仅仅涉及生死、纠纷等负能量。相反,这是一件充满正能量的事,是中国人家族精神的传承。一张纸,能够超越生死,实现情感的联结和归宿,我们把它叫作“幸福留言”。

 

 

(文中人物均为化名)

(新民晚报视频摄影部)


上一篇:转弯箭头改直行!导向车道线新旧混搭“看不清”
下一篇:你去过这家上海边角落里的市级美术馆吗?

您可能喜欢

返回顶部返回顶部